一、乳内肿块
早期乳腺癌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大多数癌肿都是如此)。由于不痛不痒,不易被人发觉。一旦发现往往肿块很大已不是早期。为了能早期发现,医院请外科医生检查外,如前所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检查的正确方法。
乳内肿块,是乳腺癌最重要的一种预警信号。乳腺癌原发灶的表现是有肿块(80%-90%以上是这个症状),一般乳腺癌有痛感的只占10%左右。
自我检查的方法不难:取平卧位,背后垫一枕头,使胸部挺起,用右手检查左乳,左手检查右乳。检查时必须将示、中、环指和小指四个手指平放在乳房上,作旋转式按摸,先从外上象限开始,然后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和乳头部,依次循序按摸整个乳房,禁用手指挤捏,挤捏式检查是一错误的检查手法,会出现假象,会将正常的乳腺组织误认为肿块。检查时不要将外上角近腋窝处的乳腺的腋尾部遗漏。最好先请外科医生做一次示范检查很易学会。一旦检出有可疑肿块,医院请外科医生复查。因为不是所有肿块都是癌肿,至于如何鉴别诊断,这是外科医生的任务,不是患者一时所能学会所能做到的,就是低年资的医生,也很难做到,只有随着临床实践的积累才能逐渐取得经验。
很多乳腺良性疾病,如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结核、乳腺脂肪组织坏死、脂肪瘤等,均可表现为乳内肿块。
进一步检查的方法有B型超声检查或磁共振(MRI)和锢靶摄片。铝靶摄片现已成为检测的主要手段。早期乳腺癌在铝靶X线片上的主要特征为微小的钙化点,可呈线状或分校状,每一簇钙化灶内的微小钙化点越多,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可在三维立体定位下作细针穿刺和切除活检。乳腺摄片的真正意义在于筛选,做出诊断尚需在准确定位下活检乳腺铝靶X线片和临床检查均阴性的患者在普查间期仍应保持警惕,如果在自我检查时显示有变化,应立即就诊并采取适当措施,盲目相信乳腺铝靶X线片,可导致毫无理由的诊断延误。通过乳腺铝靶X线、临床定期普查并辅以乳腺自我检查仍然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最佳方法。最后确诊有赖于活组织检查(病理切片检查)。
在乳腺腺体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增生时超声检查出现低回声或强弱不等的混杂回声反射或呈片状无明显边界的低回声反射时应警惕有早期癌变的可能。
近年来,推荐作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在B型超声波或X线的指引下,用一根细针插入乳内肿块,切割或抽吸活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此方法的优点是不用手术,创伤小。缺点是仍有少数病例出现假阴性这是由于针头没有正确插入肿瘤,没有取到肿瘤组织所致。如定位正确,就可减少假阴性的概率。如前所说,对检查结果阴性的患者仍需保持警惕。
二、乳头溢液、溢血
乳头溢液占所有患者的5%-10%,排液有些是血性的,有些是浆液性的。在妇女的生活中,偶然发现相当于乳头部的胸罩上有血迹或水迹。发现此征象,应引起重视。医学上称为溢,这种溢血,常始于溢液,在乳头部流出或挤出黄色液体,这种溢液现象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表现。日久在扩张的乳腺导管内,生长乳头状瘤,久后发展成乳头状癌,乃至浸润性癌,此时溢液变为溢血。医学上认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癌的前期病变,应予手术切除,杜绝后患。如有溢血,更宜手术。手术时作冰冻切片检查,如为良性的乳头状瘤,将其局部切除。如为恶性则根据其程度作相应的根治性手术。
有时发现乳头溢出的液体是乳白色乳汁(溢乳),这是脑垂体泌乳腺瘤(微腺瘤)的症状,应抽血测定泌乳素,如泌乳素升高,进一步作垂体CT检查,明确诊断。微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一般不需手术,需长期服药治疗。
乳腺癌临床检查准确性在毛左右;影像学诊断(如X线、MRI、B超)检查准确性可达80%–90%;如果体检加影像学诊断结合在一起,准确性可达到95%。检查的金标准是组织学诊断现在可以用空芯针方法进行检查。
三、腋淋巳结肿大
乳房没有症状和体征,但已有腋淋巴结转移,占10%-20%。
四、乳头及其周围皮肤慢性湿疹样改变
这是一种很少见的乳房皮肤癌,称为乳房湿疹样癌,又称佩吉特病(Pagetapos;sdisease),外观类似湿疹,但仔细观测,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有渗出结痛和角化鳞屑,逐渐扩大,甚至出现溃殇。需作病理切片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常误为皮肤湿磨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五、乳腺良性疾病
良性疾病有转变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故认为是一个危险因素。据统计:患有良性乳腺疾病者的乳腺癌发生率为无良性乳腺病者的3.39倍,应引起重视。
良性疾病有多种最多见的为增生,这是在育龄妇女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高达50%-60%。乳腺组织呈团状或连续结节的现象。小叶增生是女性中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它不是病理性的,而是生理性的,是由于体内激素分泌不平衡或分泌节律不平衡雌激素剌激的过度反应所致。如果小叶增生进一步发展,有上皮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期病变。医院检查,通过X线发现细小钙化灶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而确定的,占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