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乳腺癌转移基因发现,抑制乳腺癌肿瘤转移或有新方法来自我国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医院肿瘤转移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与乳腺癌向多个器官转移相关的基因TM4SF1,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细胞》杂志。切断和阻止该基因的表达,可能是治疗乳腺肿瘤转移复发的新方法。研究人员表示,关于乳腺癌转移的针对性治疗研究已经获得不错的效果。研究显示,该TM4SF1基因与跨膜蛋白有关。许多膜整合蛋白质(又称镶嵌蛋白)是兼性分子,它们的多肽链(核糖体通道)可横穿膜一次或多次,以疏水区跨越脂双层的疏水区(蛋白质多肽链的疏水区一般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如缬氨酸、亮氨酸等。这些疏水氨基酸组成的疏水区段会由于疏水作用而埋入多肽链的内部,而亲水区段多分布在多肽链的外侧。此外,跨膜蛋白的疏水区往往也是其跨膜区),与脂肪酸链共价结合。这种蛋白质跨越脂双层,也称跨膜蛋白。TM4SF1是一个进化特异的四次跨膜蛋白家族成员,在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中相对于正常组织都有上调表达。肿瘤的转移复发是绝大部分肿瘤患者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对于很多乳腺癌患者来说,肿瘤细胞可能会离开原发位,最终在肺、骨和脑等多个远端器官,“播种生长”成致命的转移病灶。尽管肿瘤转移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相关研究非常薄弱,特别是肿瘤在向多个靶器官转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核心基因尚不清楚。研究小组成员以小鼠为筛选模型,通过高通量全基因组检测技术,建立功能相关遗传学研究平台,来寻找与乳腺癌、肺癌、直肠癌等肿瘤转移复发直接相关的分子,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年,研究组发现了TM4SF1在正常和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此基础上,研究组继续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例具有完整临床信息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微阵列进行分析,发现TM4SF1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呈上调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反之,生存期明显延长。而通过生物信息分析例乳腺癌原发位和转移位肿瘤组织,同样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结果发现,根据TM4SF1基因表达的强弱,可以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肿瘤转移的时间长短。目前,研究人员正按照转化医学的思路,针对该靶点进行相关药物的研发,相信,抑制乳腺癌肿瘤转移或将有新的进展。图.新的DDR1受体信号通路介导乳腺癌向多个靶器官转移:TM4SF1耦联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胶原蛋白受体DDR1,通过招募syntenin2和PKC,激活下游的JAK2-STAT3信号通路,进而促进下游Sox2、Oct4、Nanog等转录因子的表达。这个新的DDR1信号转导通路促进了乳腺癌向肺、骨、脑等靶器官的转移复发相关链接:当乳腺癌病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癌细胞就会发生一些转移,有骨的转移、血行的转移、淋巴转移等,此时病况已经相对严重,需要加强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乳腺癌转移方式:(一)淋巴转移:乳腺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很高,最多为腋下,其次为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双侧乳房存在交通淋巴管,也可发生双侧乳腺的转移、扩散。即使临床未能触及腋下肿大淋巴结,术中仍发现有1/3左右的病例已经出现了腋下淋巴结的转移。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为乳腺癌转移第1站,锁骨上淋巴结为第2站,此站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标志着乳腺癌已属晚期。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灶部位及病期有关。据报道,病灶位于外侧的乳癌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12.9%,病灶位于中央者其转移率为22%,病灶位于内侧者转移率为21.9%。有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亦增高。锁骨上淋巴结是乳房淋巴引流的第2站,其转移主要是经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多数是同侧的,也可转移到对侧锁骨上淋巴结。肿瘤细胞还可通过逆行途径转移到对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二)血行转移:乳腺癌通过血行扩散发生远处部位转移的能力较强,出现也较早,可以发生在淋巴结转移灶出现之前。最常见的为肺,其次为骨、肝、软组织、脑、肾上腺、肾、卵巢及骨髓等。 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的最好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乳腺癌转移的部位:一般来说,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肺及胸膜、骨骼、皮肤软组织、肝、脑。肺为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开始一般表现为干咳,对抗菌素治疗无效。胸膜转移一般表现为胸腔积液。骨转移也是很常见的,一般以胸腰椎、骨盆及肋骨多见。表现为受损部位的骨骼疼痛。皮肤、软组织转移。主要症状有:乳腺皮肤和邻近皮肤呈红色斑片稍变硬,类似丹毒和蜂窝织炎,局部温度增高,边界清晰。肝转移,乳腺癌肝转移的症状:发热、乏力、纳差、腹胀、体重下降等,继而出现腹水、黄疸、肝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乳腺癌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防止乳腺癌病情恶化发生转移,以免加重乳腺癌的治疗。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个好治白癜风太原哪家医院好